建设启动四年,规划颁布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到底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化?特别是对照广东出台的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三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评论,今天推出第三期《创新攻坚 宜居典范》。

2022年本身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根据广东“三步走”的谋划,第一步是2020年,第二步就踩在2022年,下一步则面向2035年。

广东提出,携手港澳,协同奋进,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从年初的一系列数据中,人们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广东经济突破12万亿大关,其中,深圳突破3万亿,东莞进入万亿俱乐部,湾区内拥有香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五座GDP万亿城市,不仅数量居全国前列,更为“发展活力充沛”提供了生动注脚。

“创新能力突出 产业结构优化”是湾区建设以来的主攻方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原来规划中争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已经在湾区落地。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增强了深圳等城市核心引擎功能,湾区6个产业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国家队”。

在要素流动顺畅上,广东也迈出了坚实一步。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都在突破一些原有限制,在横琴、前海、河套等区域开展先行先试。与此同时,广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公共交通、通讯资费、信用信息、电子支付等领域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政策互通,让湾区民众一步步感受到融通的便利。

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典范,是大湾区的不懈追求。不仅要实现土地、空气、水源等生态要素下的自然宜居,还要营造求职、基础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社会宜居,乃至更高层次的艺术、演艺、高水平教育、出版等人文涵养层次的宜居。每一种宜居都不便宜,每一种宜居又恰恰都是竞争力。

“创新攻坚、宜居典范”可以看做是大湾区各个城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国家对湾区发展的重要期待,更是通向可持续繁荣稳定必然道路。全球知名湾区无一例外是“创新之湾”,湾区内所有城市都在这个目标指引下配置资源、共同发力。

今天,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各项部署中有一个高频字“跨”,比如跨境金融、跨境执业、跨境就医、跨境办公、跨境就学、跨境通勤等。而面对未来,大湾区的努力方向恰恰是消弭这个“跨”字。到2035年前,当湾区民众在工作生活中开始感受不到“跨”字,我们就可以说,一个顶级的大湾区和一个卓越的世界级城市群已经出现在世人面前。

首席评论员 / 余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