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

新能源汽车充电这“桩”事

也让不少企业嗅到发展机遇

根据充电联盟数据,2022年5月比4月公共充电桩增加8.7万台,5月同比增长60.5%。截至2022年5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141.9万台。

充电安全如何保障?新能源充电桩行业还面临哪些痛点?本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走进一家专攻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的深圳本土科技企业永联科技,一探究竟。

01

自主研发

支撑充电桩“心脏”有力跳动

永联科技是国内光伏逆变器第一批研发制造企业,在看到新能源的广阔前景后,公司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并寻求突破口,开始踏足充电设备研发制造,先后在新能源领域研制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空白。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各种型号的充电桩,它们将被售往国内各大城市高速站、车场,以及海外市场。永联科技生产部经理巩华彬对记者介绍,充电桩的核心部件,例如充电主控、充电模块,“这些都是永联自主研发”。尤其是充电桩的心脏——模块电源。

2020年,永联科技推出40千瓦恒功率模块电源,荣获广东省“专精特新”新产品,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产品创新奖。这款电源能在零下40度到零上60度的温度下满功率工作,拥有超宽输出恒功率范围,适用各种车型,满载效率高于95.5%,极大提高了充电速度,更加高效省电。

但交流过程中,永联科技研发工程师陈小平也向记者坦言他们的目前的困境。“这款模块电源的国产化率在95%以上,但还有芯片被国外掌握,公司未来1-2年的工作重点是实现百分百国产化,防止被国外‘卡脖子’。”

02

创新人才

是企业发展的最强资源

把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放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更要求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保证高质。

记者注意到,在模块电源返修区,上面陈列的故障模块电源并不多。陈小平骄傲地表示,在2017、2018年,公司模块电源的返修率大概在2%到3%,经过这几年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永联科技模块电源的故障率降低到了现在的约千分之三以下。

永联科技董事长朱建国表示,人才与研发是他特别重视的。永联科技每年将10%以上的收入投入研发,并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工程师们是公司内工资最高、工作时间最弹性的一群人。”

“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我们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朱建国说。作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该公司拥有电源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并于2020年入选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03

政策加持

如何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走出永联科技的车间,记者的下一站来到了西丽的士之家充电站。

记者看到,充电站里搭着光伏设备,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旁边有一个大型储能箱,像“充电宝”一样储备了电能,而一排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前,停满了前来充电的出租车与大巴。永联科技最早把光、储、充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解决方案在此落地。

深圳近日发布的“20+8”产业集群意见,其中包括新能源产业,并将新型储能发展工程列为重点工程,提出要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朱建国对此表示,这对民营企业是巨大的鼓舞,引导他们在智慧能源方面加快布局。

“行业发展还有很多的痛点,我们如何把清洁能源,例如光伏、风电加以综合利用;如何把新能源汽车跟我们的电网联通,保证超级快充;如何在电网和电动汽车之间,进行能量的互动,这里面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研究和探讨。”

朱建国认为,产业集群需要整个行业的优秀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承担各自产品里面的技术攻关,完成产业链的整个升级,才能实现这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也参与了此次调研,她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企业是市场主体,活跃的、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出台“20+8”产业集群发展意见,实际上也突出了深圳的创新之城的特色,鼓励们更多的企业开展创新,进入战兴和未来产业的“无人区”,这是未来的经济增长极。

从新能源的发展来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而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而新能源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人才、资金、市场、技术等问题,这些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扶持,帮助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产业空间、资金的保障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

记者手记:

据国内乘用车行业最新数据,到2022年5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6%。而在一年前的2021年1月,这个数据还仅为6%。

行业人士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上升的空间还很大,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行业现在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巨大的潜力。

机遇无限,但挑战同样存在。调研过程中,永联科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所感受到的行业发展痛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以及产业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新能源与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多能互补应用场景仍需拓展。

无论是摆脱对进口的依赖,还是拓展不同技术的应用融合,攻克这两块“硬骨头”,都需要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力量支撑。对此,拍摄时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格外留意。

在公共资源实验室、模块电源实验室、温度测试实验室,当记者将镜头对准那些专注于研发的工程师时,陪同调研的企业负责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出,希望尽量不要拍到工程师们的脸部正面,“万一节目播出,他们被其他公司盯上挖走了,那真是我们的大损失了,研发人才是我们要全力支持和保护的核心战略资源。

在与行业人士交流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作为近两年最热门的投资风口之一,新能源相关行业短期内大量新人涌入、老兵频繁跳槽,直接带来两个明显的变化:行业平均薪酬快速攀升,各家公司招纳人才的成本大幅增加。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一支高质且稳定的自主研发创新队伍?这或许正是以永联科技为代表的相关行业企业,克服发展痛点、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唐萍 杨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