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恰是中国传统节气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以勤劳著称的中国人,深刻领悟“收”与“种”之间的逻辑与意义。

在这一天,以科创闻名的中国新兴城市——深圳,悄然播种了28颗希望的种子,并寄望它们在未来成长为繁茂的“科技森林”。

深圳这次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因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8个产业集群——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而被外界称为“20+8”。

有长期关注深圳发展的学者认为,这不仅是深圳面对重重挑战、在经济发展重要关头,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省市部署而出台的重要政策,更是深圳打造与先行示范区目标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而作出的重要抉择,迈出的关键一步,把它形容为深圳的“第三次创业”也不为过。


01

1995年

深圳种下了什么?

要说清楚深圳“第三次创业”,识清当下深圳的局与势,必须回到1995年。

那一年,特区经济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策优势减弱,原来经济特区享有的优惠政策,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扩大,已经成为全国普惠的政策。二是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已后劲乏力。

如何让特区继续“特”下去?

这一年4月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打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旗帜。

特区的第二次创业,其实也是“第二次产业升级”——在稳定、升级“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增长极点,一把手亲自抓,这是特区当年“第二次创业”成功的“密钥”。

深圳湾畔造“硅谷”。1996年9月深圳市高新区落地,深圳赋予了它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区等重要定位。这是深圳从这次转型之路上,最为外界熟悉和称道的重要一步。

当然,它也承载了深圳的未来与梦想。

深圳市高新区成立3年后,就成为科技的高产田,跻身国家重点高新区行列,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高新区并驾齐驱。

(图源:创新南山)

路对了,势成了。

1998年,深圳全市GDP较1997年同比增长14.5%,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9.19%。高新技术产业已俨然成为当时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并助力这座城市成功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9年10月,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里程碑——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中国科技第一展”就此诞生。

首届高交会见证了特区“第二次创业”中创新的力量,也成就了业界许多佳话:在激光生产领域刚刚崭露头角的大族激光,获得了1000万元的大订单;正在运营资金发愁的马化腾带着商业计划书推销QQ的前身QICO,拿到了腾讯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笔风险投资220万美元……

迎着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东风,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深圳经过“第二次创业”,一步步成为中国科创的重镇,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2020年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2万亿元,约占全国1/5,全球的1/10。

不过,当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深圳也首当其冲、高度承压。

也因此,特区的“第三次”创业,虽然有时有势有基础,却也如逆水行舟、奋楫不停。

02

再种“未来”

深圳的“第三次创业”

粤海街道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从这里走出了华为、腾讯、大疆、迈瑞……目前分布着上百家上市公司,贡献了南山区近一半的GDP。

它的“出街走红”,是在2018年——美国开始对中国高新科技企业实施极限打压。美国政府一批批实体清单发布,因“上榜”企业聚集,“粤海”逐渐浮出水面,被网友戏称“以一己之力对抗美国贸易战”。

这个“中国最牛街道办”其实就位于“深圳最牛区”——深圳高新区,而随着粤海一起浮出水面,并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深圳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图源:创新南山)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深圳造的这条“链”,涵盖了创新体系的全过程、全链条。

面对全球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着力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

自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就在悄悄“造链”。这背后,就是在率先对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实现创新生态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向基础研究要源头驱动力,向关键技术要核心竞争力,向成果转化要先进生产力。

在谋篇新征程时,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其中重点强调,要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和“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在夯实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新动能。

有学者认为,如果把筚路蓝缕的特区初期建设比作“第一次创业”,把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决然的产业转型比作“第二次创业”,那么从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到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可以看做特区的“第三次创业”。

深圳是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目前更是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特区的“第三次创业”有时又有势。

但面对百年变局,“第三次创业”甫一开始就犹如逆水行舟。非常时期,把握难与进、洞察危与机、明晰担与责,在难中发展,蕴含着清晰的辩证思维和发展逻辑。

只要头脑清晰,路选对了,再加上步步落实落细,未来之势是可以期待的。

03

芒种,忙种

深圳种下28颗超级种子

今年一季度,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先后遭受奥密克戎侵袭,而同期越南的进出口数据表现亮眼,引起各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新一轮担忧与讨论。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当前,深圳经济形势正处于国际市场萎缩、供应链不稳定,叠加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发展交汇期,从宏观上讲,深圳经济的增速承压,发展质量也受阻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认真面对。

“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疫情复杂多变,在全球市场机制不时失灵的情况下,最市场化的深圳,或许不再是最有优势的城市,这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曹钟雄直言。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原秘书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也认为,未来的竞争和过去不同了,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竞争。

“单一的产业、单一的企业都很难持续,必须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推动协同创新,交叉创新,共创未来。”张景安说。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看来,深圳布局“20+8”,就是谋求在长期发展中保持领先的一步关键大棋,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雄心的计划。

“在智能手机发明之前,世界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是0,但是在智能手机问世之后,创造了巨大的新需求,带来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周期。”张海冰说,“20+8”具有非常鲜明的新供给色彩,这些产业带来新的技术、产品、业态,将为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供给结构的更新,注入强劲的动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则直截了当地指出,“20+8”是深圳率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绘制的“路线图”。

“以创新驱动的28个产业集群,体现出产业链、创新链、路线图的交叉融合。”郭万达说,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可能有利于其它集群的协同发展,同时形成创新外溢,以深圳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最终通过互补和协同,收获更大效益和更高质量。

未来需要下好哪些关键棋?

专家认为,从稳定产业链的角度看,高、中、低端任何一环的产业转移,我们都应该慎重再慎重,决不能轻易拱手让人。

张景安建议,一要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自己的“杀手锏”。二要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创新。

“人才需要培养,天才需要发现。”目前科技创新全球化进入困难期,张景安希望深圳创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共赢,真正成为全世界一流人才友好合作的圣地。

“用非常规的手段,做非常规的战略储备。”曹钟雄建议,政府要从“做环境”更多地“下场”,发挥城市意志、城市力量,大力发展产业新基建,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园区,以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结语:

根据日前发布的《2021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报告,华为研发投入在全球企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谷歌母公司“字母表”(Alphabet)。据悉,华为每年都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亿元。

不久前,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大疆创新全球总部基地“天空之城”通过竣工验收,成为深圳新地标之一。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龙头,目前,大疆全球员工达14000人,销售与服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两家世界级企业的“种”与“收”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了深圳的未来。

成如容易却艰辛,但正确的道路值得奋斗。大鹏一日同风起,但之前的道路都是奋斗的痕迹,也只能是奋斗的痕迹。

主笔 : 郭保瑞
参考引用资料:《我在深圳当市长》,李子彬著,中信出版社;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20+8解读|张景安:掌握关键技术“杀手锏” 培育产业集群“高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