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18.5%。未来中国经济怎么走?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中传递出一个重要经济信号值得关注:中国发出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宣言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然而,有声音质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搞自给自足的经济?一些所谓“中国经济自给自足论”的误读,试图影响世界经济舆论场。

对此,从国家层面的有力回应,到典型城市的生动实践,都印证了中国经济不会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意志不会动摇,只会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持续推进,给世界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红利。

0 1
对外开放政策释放的明确信号

首先,对于外界质疑,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明确回应,认为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一方面,中国经济这样的庞大规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符合规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中国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了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4.3%、27.6%、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

同时,在二十大报告中,一系列部署为开放决心提供具体支撑和落脚点,释放了明确信号:

01

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这是“制度型开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对外开放不仅是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如今制度型开放,意味着扩大中国和国际的对接与对标,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组织和规则方面的话语权。

02

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贸易是连接各国利益的纽带。近十年来,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未来,只有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不断提升外贸质量效益,才能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

03

报告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和分工,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当前,疫情的反复,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的阻碍,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都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限。中国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0 2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圳实践

若用一座城市来例证回答中国的对外开放如何干?干得怎么样?深圳无疑是典型的实践案例之一。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方面,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积极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要素流动性活跃的城市,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制度型开放”来看。早在2020年10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要求深圳“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向全国推广深圳综改试点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其中,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新机制、创新口岸国际中转便捷通关模式、推动国际船舶登记入级管理集成创新、实施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全链条服务和并联审批新模式4条,获全国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这18条全国推广创新举措中,有四成在前海率先试点突破。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级战略平台。截至目前,前海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25项,其中7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的前海,正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

在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启动不到一年已签约入驻超过200家金融机构,港资和外资占比约30%。在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引入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机构122家,全国15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7家落户前海。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深圳这座外向型经济城市,在稳外资外贸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十年来,深圳进出口总额由2.95万亿元增长至3.54万亿元。今年1-8月,深圳进出口总额21896.48亿元,同比增长0.4%。

十年来,深圳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近1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约5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

为打造外商投资热土,深圳即将在11月1日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增强经济发展的外资驱动力。

未来,深圳在对外开放道路上仍要进一步冲锋向前,发挥应有的担当领航作用,通过打造制度型开放的条件和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仍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0 3

大湾区引领中国“第三次开放”

深圳发挥何种作用?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节目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第三次开放”的起步区,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率先推进与港澳规则对接,助力国家加快实现制度现代化。

郑永年表示,回顾近年来中国走过的每一步,正以中国的方式在推进着下一波全球化。对内,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都是开放的;对外,中国跟东盟国家之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今年年初生效实施。接下来,中方还将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双循环”,具备良好区位优势,未来实现内地跟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圳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积极抢抓机遇,服务企业拓展RCEP市场,今年前8个月深圳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增长了3.2%。

当前,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仍韧性强、潜力大。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部署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

深圳,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任务,更应充分发挥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重要交汇点的优势;把握机遇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不断拓展各领域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展现敢闯敢试的深圳担当。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