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内最新开展的PICC置管辅助技术--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的辅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肿瘤外科成功为一名脊柱侧弯的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打开治疗通道。据悉,南山医院是深圳首家开展3CG定位下PICC置管技术的医院,标志着该院护理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肿瘤外科陈燕护理团队与患者合影)

PICC通常经上臂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末端直达上腔静脉,避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液体对静脉血管的刺激,并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能够为患者的中、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静脉通路。因此,PICC导管也被称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线”。

阿珍(化名)是一名乳腺癌患者,在医院做了保乳手术后,需要置入PICC导管进行辅助化疗。然而,由于阿珍有严重脊柱侧弯,其胸廓畸形、血管迂曲,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结构也有明显异位,这给护理人员的置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相对其他肿瘤患者,我们通过体外测量来预测她的置管长度准确性要差一些,置管过程也更困难,可能还会出现送管不畅、送不到准确位置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肿瘤外科护士长陈燕说。

(脊柱侧弯乳腺癌患者的脊柱影像)

虽然有挑战,但是肿瘤外科护理团队也有新“神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该系统通过磁场跟踪结合腔内心电图(ECG),实时将PICC导管尖端送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CAJ),完成精准定位。在“神器”的辅助下,陈燕护理团队对阿珍实施了PICC置管,通过调整体位,结合舒适护理、心理护理,最终置管成功,患者顺利进行了化疗。

(护理团队为患者成功置入PICC导管)

与传统的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相比,3CG技术将体外心电图与腔内心电图同时呈现,且导管尖端到达CAJ时,腔内心电图P波颜色由黄变绿,即表明导管尖端到达了理想位置,定位准确且一目了然,很好地解决了临床上肉眼无法轻易识别P波形态变化的难题

(导管尖端到达CAJ时,腔内心电图P波颜色由黄变绿)

“在置管过程中,护士可以根据P波形态和颜色,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并进行调整,实现了PICC导管的可视化穿刺、实时引导、准确定位,有效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导管异位的发生,同时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患者安全。”陈燕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已开展3CG定位下PICC置管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自2022年初开始,南山医院肿瘤外科在深圳率先开展了此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已利用该技术成功置管20余例,置管后胸片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胸6-8椎体水平,导管尖端一次性到达CAJ位置准确率为100%

陈燕表示,随着肿瘤患者日益增多,PICC导管留置需求增大,对PICC置管技术的要求不断增高,3CG尖端定位系统辅助PICC导管技术的成功开展和提高,标志着南山医院临床护理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将为更多的肿瘤患者筑起一条安全的“生命通道”。

(深圳新闻广播记者梁轶琳,通讯员向雨航、邱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