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07:30 发表于广东

先锋898记者周明,通讯员小钜、丁宁宁报道:

今年7月22日,在陕西新闻联播里,报道了在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的拓荒者——刘壮博士,他现任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而在4年前,他曾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薄膜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日前,记者对刘壮进行了专访。

刘壮表示:“我在先进院工作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也为成果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在建筑减碳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这是因为我的研发方向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SIATER说”是SIATER们共同耕耘的精神园地,分设“科研篇”、“教育篇”、“创业篇”、“科普篇”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示院友的科技见解、精神生活以及人生旅途中的思考。在这里,也欢迎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院友们,前来分享各自的经历与感悟,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欢迎大家提供线索,共同传播。

SIATER说——“SIATER创业篇”

扎根先进院,苦练基本功

刘壮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2008年来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工作,团队曾经创造了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建立薄膜太阳能中试基地,开发全套装备、工艺及建筑应用技术方案。

“我博士毕业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做研究助理,之所以决定加盟先进院,是因为我内心还是希望有机会做产业化研究,能给产业界输出科研成果,而先进院给予我们很好的平台,既可以做基础研究,又能跟产业界合作,我们完成了薄膜太阳能的基础科研工作后,还成立了薄膜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曾在龙岗做了一条中试线,”刘壮回忆道,“在做中试的时候非常辛苦,由于实验的特殊性,为了不停机,员工分成两班倒,上晚班的同事是凌晨4、5点下班,这恰恰让我们团队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

(刘壮博士)

2017年,刘壮跟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横向项目合作,双方发现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要走向市场,需要用企业的方式来运作,于是,2018年,刘壮离开了先进院,加入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技术总监,负责建筑外立面智慧绿色能源系统的技术体系建立和科技研发的总体组织工作,致力于建筑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锁定建筑减碳,未来大有可为

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号楼,这栋看似普通的建筑,其实大有乾坤,它是国内首个智慧绿色能源建筑。青灰色的外立面、玻璃幕墙和采光顶每年可实现光伏发电40万度。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号楼是国内首个智慧绿色能源建筑)

这座智能绿色建筑研发团队的牵头人就是刘壮。他介绍,楼宇外立面既要满足建筑要求,还要实现发电功能,光伏转化需要高效吸收太阳光,暗黑色最适宜,但建筑外立面又需要色彩多元化,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难题都需要研发团队一一破解。

“我们打造了一套技术产品体系—让建筑外立面成为承载信息、绿色能源的载体,取名为‘城市智能绿色皮肤’,”刘壮说,“这样既利用光伏技术解决了建筑减碳问题,又将5G、安防、物联网等技术与建筑外立面融合,产生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建筑领域的减碳是我国“双碳”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刘壮团队借助掌握的建筑外立面智慧绿色能源技术构建起建筑“碳中和”的最佳路径,在拥有超万亿市场体量的新蓝海里占得先机。

瞄准产业化,磨刀不误砍柴工

回顾走过来的路,刘壮深有感触地说:“一项成果走向市场化之前,需要仔细打磨思路,做深入的行业调研,也就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他介绍,2018年全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尚处于低谷,薄膜光伏应该如何切入市场呢?当时,他的思考结果是薄膜光伏技术最大的应用前景是应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但业内人士对“建筑光伏一体化”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刘壮说:“应该把‘建筑’放在前面,以建筑的思维和角度,来推进光伏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而如果是把‘光伏’放在前面,那么在产业化落地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瓶颈的。这就是为什么做光伏幕墙的时候连质感都要完全符合建筑设计的要求,看不出是光伏产品,那就做到位了。”

(刘壮博士接受媒体采访)

此外,经过多年的产业化探索,刘壮认识到交叉创新的领域会有更多的机会,他说:“人才交叉、学科交叉,这是深圳先进院的特色,我在先进院工作也深得其精髓,当建筑遇到了太阳能光伏、5G、安防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就产生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是一个潜力无穷的蓝海市场。我希望有机会为我国的建筑减碳、智慧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人物简介

刘壮,博士学历,研究特长为薄膜光伏、建筑碳中和相关领域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现任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技术合伙人,陕西省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绿色能源建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建筑碳中和创新联合体负责人。原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薄膜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作为技术骨干参与973计划、国家-深圳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STS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为陕西省秦创原高层次引用人才,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曾入选中科院青促会、获深圳市孔雀人才、杨振宁物理奖。在Adv. Mater.,Nanotechnology 等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主持编制陕西省两项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地方标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