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采访团走进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回望中集集团40年来走过的“产业报国”之路。

今年9月22日,中集集团迎来了正式投产40周年的纪念日。40年来,中集人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心无旁骛地坚守制造业,从一度濒临倒闭、仅剩59人的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1543亿元、净资产570亿元、员工7万多人的多元化、全球化企业集团,在所进入行业具有领先地位,拥有20多项冠军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回顾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中集集团副总裁于玉群将中集40年分为四个阶段:1982年到1992年的蛇口艰难创业期,1992年到2001年的世界冠军形成期,2002年到2011年的多元化发展期,以及2012年到2021年的转型升级期。

每十年,中集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于玉群将成功密码总结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自强不息是我们有今天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86年濒临破产,如果不是自强不息的这样一个奋斗精神在支撑的话,可能早就没有中集。中集能够成功呢,我觉得很重要一个因素还可以去总结:我们最一开始就是完全市场化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这样一个体制机制。”

进入21世纪,中集在巩固和提升集装箱业务的同时,制定了“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新战略,大举发展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空港设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等业务。在新业务领域打造出众多的冠军产品,自然得益于中集的创新能力。

于玉群说,中集的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在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制造它的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内容:新产品的设计,用一些新的材料,或者说制造的过程、制造工艺的一些调整,智能制造、数字化。另外一方面的创新,就是生意模式的创新:包括产业链是怎么样布局,我们在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希望是把这两方面的创新能够融合在一起,去寻求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对中集这样一个跨国企业来说,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会如何调整?

于玉群表示,中集将在不放弃海外市场的前提下逐步拓展国内市场。“未来呢,整体上来说可能均衡会被打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供应链可能也会有些变化,但是我自己个人觉得,大的格局不会有一些根本的变化,不是说大家都关起门来自给自足。对于我们来说,原来都是要面向国际市场的,未来发展也会加大内需市场的一些拓展,希望我们国内的业务份额能够占到60%以上,65%以上。”

目前,中集正在制定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将以“国家有需求,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的思路来布局。

中集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陶宽透露,中集未来将在双碳、清洁能源、冷链等领域集中发力。“比如说冷链的装备和服务、清洁能源,氢能、围绕天然气这些新业务,包括乡村振兴,围绕新型的农业……几乎所有的新的业务方向,目标还是针对在国内市场的,麦总提出来的就是中国有需要,行业有痛点,中集的能力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一些行业。”

市政协委员、广东连越(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敬凡认为,中集的成长经验令人受益匪浅。

“抓住机遇,自强不息,这是我第一个感觉。抓住了几个机遇,一个是历史的机遇,一个是市场的机遇,第三个是体制的机遇。第二点,我觉得在战略的发展上还是顺应形势,定位准确。在面对现在世界形势各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定位。中集集团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行始于思’。”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也认为,中集的发展既有天时、地利,也有人和。

“天时的话就是它抓住了几次的机遇,开放的机遇、改革的机遇、国际局势变化的机遇;地利的话就是在我们深圳,其实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创新的环境,还有一个很好的营商环境,为它创造了一个企业生长的土壤;人和上来看的话就是,中集它一直强调的是创新、去拼搏,都为它企业保持竞争力、保持活力提供了基础。”

(深圳新闻广播记者 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