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奋斗目标,坚持“产业引领、服务升级”,全力高质量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在重大改革上探索攻坚,全年改革成效显著。

增强改革责任担当,勇当改革先锋

(一)坚定不移站稳政治立场。区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深刻变革”“四个结合起来”“五个围绕”等重要论述,持续推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规范完善区委深改委会议制度,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第一议题,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二)完善党管改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往前推进。构建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区委深改委研究部署、统筹推进“双区”建设及综合改革试点中的重大改革项目,党政领导干部对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研究把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各专项小组负责本领域改革,建立简化流程、特事特办的工作机制,形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坚持台账式管理,列出任务清单,明确牵头领导、牵头单位,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完善深改委议事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听取各专项小组和各单位改革工作落实情况汇报、议题审查等机制,要求对提交区委深改委审议的重大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改革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专家论证。配备在编专职改革人员,配强改革力量,增强区委改革办牵头抓总作用,加大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结合的统筹协调力度,改革办从“部署+督察”两级推进模式重构为“全程指导介入”,深入部门和街道实地调研,将区委决策贯彻落实到改革全链条。

(三)积极作为强化改革谋划。制定印发《罗湖区2021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罗湖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搭建今年改革工作“四梁八柱”。2021年先后召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会议7次,会议审议通过《罗湖区“智慧财政”市区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抢抓“双区”机遇推进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行动方案》《罗湖区深化财政资金国库支付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罗湖区妇女儿童人身权益保障工作机制的意见》等改革文件,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四)聚焦重点推动改革落地。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狠抓今年15项区级重点改革,注重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提高改革整体效能。15项改革任务均完成年度目标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深港口岸经济带、国际化营商环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黄金珠宝产业等方面持续推出一批创新举措,促进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快推动改革先行区焕发新活力。

(五)蹄疾步稳实施综合改革。推动制定印发《罗湖区贯彻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改革措施(第一批)》及配套文件,推出10条改革事项29项具体举措,“珠宝玉石保税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财政资金体系的数字人民币化”等8项改革已完成,1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试点研究,探索深港两地通信通勤、创业就业、就学就医、休闲消费、跨境金融、科创协同、专业服务等领域规则衔接,争取纳入全市综合改革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

(六)凝聚合力讲好改革故事。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和手段,解读改革政策、弘扬改革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在全区营造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氛围。区委改革办与市委政研室共同撰写的深港邻避设施问题建议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为推动深港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共享停车改革经验刊发于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相关改革经验获得推广;数字人民币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百佳典型案例(全市入选两个项目);政务服务“反向办”改革项目获得全国第三届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十佳案例”铜奖;被评为“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第1名,“罗湖政府在线”获得十九年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首个全国“六连冠”。编辑完成《2019年罗湖改革报告》《2020年罗湖改革报告》,搭建改革经验共享平台。组织评选出罗湖建区以来改革创新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60名,推动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区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改革创新。

以改革破难题解新题,释放发展新潜能

(一)探索深港口岸经济带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深港口岸经济带体制机制创新是今年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口岸办和罗湖区共同牵头的市级重点改革项目。2020年,深港口岸经济带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写入国家、省大湾区工作要点,2021年被纳为全市19个重点区域之一。一是推动规划制定,制定《罗湖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建设总体方案》。参与国家发改委《推动深港联动发展口岸经济带思路和举措》课题研究,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二是建立沟通机制,建立罗湖南-香港打鼓岭片区联络机制平台。三是加强政策谋划,推动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罗湖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口岸经济带金融服务需求调查及罗湖口岸消费指数》。探索深港在通信通勤、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等领域的规则衔接。四是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出台《支持港澳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实施方案》,发放补贴116万元;与安永、德勤、普华永道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接收港籍实习生和新入职港籍员工120人来罗湖实习工作,鼓励辖区企业向港澳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岗位,19家企业为港澳青年提供164个实习岗位、162个就业岗位;举办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峰会,挂牌成立4个粤港澳人才合伙人基地。五是推动深港教育领域合作。推进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将在罗湖设立办学点。推动粤港澳学校“缔结姊妹”,目前共有91所学校完成姊妹学校缔结工作。六是开展深港医疗领域合作。推动奥洛瑞(深圳)医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落地,2家港资门诊部已取得筹建许可;成立深圳市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实验室;罗湖医院集团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深入医疗科研攻关。七是推进深港社区共治。引导港籍居民在港籍居民聚居的社区担任居民议事会成员。创新港籍居民融入“五社联动”社区服务。实现10个街道“港人服务中心”全覆盖。今年我们完成全国首个“过境”土地地块纳储;完成全国首个面向香港居民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测试;成立全市首个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实验室;设立首个在香港境内的口岸医务室;首个获准推动持牌金融机构依法依规设立黄金或贵金属专营机构的试点。

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增效改革

一是出台方案计划提纲擎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开展《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次将更新、整备整合编制,对辖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空间拓展保障、存量用地再开发路径进行系统梳理,为罗湖城市更新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思路。二是率先开展暗渠复明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多方实现共赢,完成泥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公示,推动笔架山河暗渠复明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城市更新为基底,通过“拆除上盖建筑物+局部调整河道走线+延伸开展河道沿线地区更新改造”多种手段,还原生态价值,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环境,深入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三是多措并举破难题惠民生。预计增加公办普高学位1200个。通过静态保护和动态更新保存城市集体记忆,启动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项目建设,该项目是深圳首个城市更新贡献土地上的工业遗存保护和活化改造项目,打造集公共文艺展示、市民休闲娱乐、文创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现已被选为2022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四是创新思路、“腾挪空间”。针对市人民医院用地不规整、空间不足及片区支路系统缺乏等难题,创新提出“腾挪空间”路径,对医院用地进行腾挪调换,规整用地布局,新增支路系统,坚持“最大化贡献用地”原则,拓展辖区医疗用地、道路用地约1.5公顷,为大幅提升优质医疗配套水平预留了空间。

以改革促转型添动力,激发发展新动能

(一)国际化市场营商环境改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罗湖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高标准统筹全区营商环境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营商环境4.0改革,全市首推营商环境白皮书。二是完善企业服务监管新模式。创新企业服务,全新升级推出企业服务平台,打造“政策计算器”功能,变“企业找”为“政策送”,覆盖全区18万商事主体。建立直通车企业服务机制,446家企业纳入直通车企业名单。持续推广“企聚罗湖”特色活动品牌,创新空间开放日等企业服务新模式。全市率先试点香港专业服务业跨境经营改革,形成《香港专业服务业“跨境办公”运营方案》。全国首推港资餐饮企业全流程开办指南,编制《港资餐饮企业开办指南》《餐饮个体工商户(港人)开办指南》《餐厅二次装修办理指南》,指南手册已覆盖罗湖11个港人服务中心及区级政务大厅,新增港资餐饮企业近20家。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一网通办”服务模式,“i罗湖”上线105个秒批事项、219个无感申办事项和30个“一件事一次办”,全区基本实现社区办理“零跑动”。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基层业务交流长效工作机制,打造“‘厅’说罗湖”品牌;推动431项服务下沉到街道和社区,打造“政务+驿站”矩阵,新增5处政务驿站,实现“多点可办”。全国首推“反向办”数据治理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服务资源优势,开展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项目获得全国第三届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十佳案例”铜奖、在第九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和2021年深圳市“党建杯”机关创新创优竞赛均获得一等奖。罗湖区今年被评为“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第1名,“罗湖政府在线”获得十九年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首个全国“六连冠”。

(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加快东门东门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围绕“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推动产业和业态升级,以商业运营为核心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已立项,并完成部分重点楼宇的物业统筹准备工作。二是多措并举争取建设深圳国际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保税+珠宝玉石全产业生态链综合服务平台,保税+平台已签约入驻企业191家,累计召开19次分品类保税展会,已完成进出口货值26亿元人民币。推动成立上海钻石交易所延伸交割平台,运营主体上钻(深圳)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该事项已纳入国家发改委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中。三是开展促销活动创节庆品牌。组织“过温暖深圳年品万象罗湖味”促消费活动,把握2020年春节留深人数创历史新高的机遇;开展深圳购物季促销费活动,创造性的打造消费地图平台,万象罗湖万券汇平台,企鹅吉市平台,加强商贸业数字化能力和私域建设;组织开展了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珠宝专业展览会“深圳国际珠宝展”、优惠额度高达3000万的苏宁818周年庆促销、深圳文和友“老街蚝市场开业、九月开幕式等多项活动,实现“全地域消费、全渠道消费、全业态消费、全时段消费”。四是推动数字人民币促销费和硬联通试点。开展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带动以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方式的消费超过7000万元,活动效果及规模为历次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之最;推动数字人民币硬联通,罗湖区负责总体统筹协调,中行提供数字人民币相关系统及技术支持、中燃提供落地场景支持、华为海思及长虹提供芯片相关技术支持。2021年1-10月罗湖社零总额1114.5亿元,增长16.7%,总量和增速均是全市第四,比全市快3.3个百分点。《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发布了“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榜单,罗湖区位列第八荣登十佳榜,是深圳唯一进入十佳榜的城区。

(三)罗湖区推进珠宝玉石交易服务模式改革

一是建立“保税+”珠宝玉石全产业生态链综合服务平台。全国首创实施珠宝玉石保税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建设“保税+”珠宝玉石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监管机制创新,以全流程重塑促进贸易便利化;平台模式创新,以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物联网技术创新,以全方位记录实现“保税物联”,有效缓解企业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保税+”平台已完成进出口货值26亿元人民币,内销货值9591万元人民币,代缴进口环节税收超过2900万元。二是推动成立上海钻石交易所延伸交割平台。借助上海钻石交易所资质,通过保税保函模式,将上海钻石交易所进口钻石以异地保税形式在深圳开展展示销售业务,今年4月,深圳钻石交易服务平台运营主体上钻(深圳)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已开展试运营业务。三是建设国家级的深圳国际珠宝玉石交易中心。经积极争取该事项已纳入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中,并正在走审批程序。我区还积极与市委改革办多次沟通,争取将该事项纳入深圳第二批综改试点项目,目前已列入第二批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清单建议中。依托深圳珠宝玉石市场的体量,预计交易中心落地的3-5年内交易额可达50-100亿元,可获得2至4亿元人民币的行业税收。2021年国家高端智库报告《要情参阅》第12期中专门上报题为《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圳珠宝玉石产业为例》的报告,提到的“平台+产业集群”方式提高产业规模效应、“保税+全产业链”监管促进产业提效降本、“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专业化水平等三个方面以“全链条”业态模式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正是我区目前推动的工作。

(四)提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品质改革

一是完善优化施工招标、定标方式。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改革若干规定的通知》(深府〔2015〕73号)精神,提前向潜在投标人公告相关项目的信息,由招标人在定标前组织入围的投标人进行述标,中标单位的述标内容将纳入后续履约合同条款。通过完善招标、定标程序,力求招到信誉好、口碑佳、有实力的施工单位,以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质量。二是引入第三方安全质量评估机构。通过引入第三方安全质量评估机构,采用统一的质量安全检查评估标准和流程,形成政府、企业、第三方安全质量评估机构“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新模式,对各项目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及风险防控,减少或消除项目质量安全风险。三是试行建筑师负责制。充分保障建筑师在施工及验收阶段有效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约定建筑师协助建设单位进行施工管理,监督工程建设项目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协助建设单位组织工程验收,由建筑师根据设计图纸逐一开展验收工作。四是引入奖优罚劣机制。大力倡导“质量就是生命线”的价值取向,引导各参建企业严把工程质量关,在试点项目中引入奖优惩劣机制,在合同中明确以是否获得省级优质工程奖项作为施工质量考核标准,增强企业争先创优的主观能动性。

以改革促民生立标杆,释放发展新活力

(一)推动教育先行示范改革

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职级、职称“双轨晋升”办法,探索建立校长任期制。探索转岗荣退机制,优化校长队伍的年龄结构。以办学方向、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创建为基础,建立以学校办学质量为主的校长考核制度,激发校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健全校(园)长专业化培养制度,实施“领鹰工程”,依托专业团队,培养造就30名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办学成绩卓越的优秀校长,60名具有使命担当精神、较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校级领导,60名具备较好业务水平、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二是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建立区政府领导挂点服务学位建设项目机制,推进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快速平稳推进学位建设。聚焦学位紧缺重点片区,多点布局推进新改扩建学校建设。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形成各学段有序对接的管理模式,增强教育集团内生动力,提高集团校的影响力,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和辐射面,探索教育集团内场地设施、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三是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探索在用地、财政和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入国际知名学校落户罗湖,引入香港优质学校到罗湖办学,服务在罗湖工作生活的港澳籍人士子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和优化国际教育资源,完善国际理解地方课程体系。鼓励中小学开展多门外语教学。四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集管、教、学、研、评、联、数字资源和公众服务于一体,入口统一、数据整合、以效付费、服务多样、生态开放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强数字化智慧教育实践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完成4所学校建设,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290个;完成2所幼儿园建设,新增学前教育学位720个。深化“数字化思乐课堂”改革,举办罗湖区中小学大创客节。启动优秀教育管理者卓越领导力培养提升“领鹰工程”。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被省教育厅作为唯一优秀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深化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加强医改顶层制度设计。按照“一体两翼五引擎”深化罗湖医改,制定《深化罗湖医改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为下一步医改工作提供路径方针;制定《罗湖医院集团人员总量管理办法》,推动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二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区中医院三甲创建工作;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各级各类医学重点学科32个;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区域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深化“三名工程”项目合作,累计引进9个高层次医学团队。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目前建成社康机构68家,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均建筑面积约1017㎡。新增6家社康机构,其中翠竹街道社康中心为目前全市业务面积最大、服务功能最齐全的社康中心。将家庭签约服务融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截至11月,全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138712份,建档率达95.19%。每万人全科医生数5.54名,全市排名第一。四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重心在“预防——控制——治疗”全链条中关口前移,资源下沉,辖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由13.57%提高至53.12%。五是疫情防控能力持续完善。全国首创检测物资标准化配置和储备,日检测量及累计检测量均位居广东省公立检测机构第一,核酸检测量突破1000万例。

(三)深化错峰共享智慧停车改革

一是党委政府高位统筹。制定《深化错峰共享智慧停车改革工作方案》,研究推进改革试点的各项具体工作。各部门、各街道资源互补,形成互联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全面建章立制。建立系统普查机制。制定停车场普查详细工作要求,对全区停车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逐个建立台账,做到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把居民停车需求与周边商业楼宇停车资源相对接,促进各方就管理模式、收费标准、停车时段等问题充分协商,推动达成共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草拟《共享停车协议》和操作规程,建立完善律师参与调解工作机制,建立交警执法保障机制,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停车环境。三是创新错峰共享模式。打造“商宅”模式。居民社区与商业楼宇之间存在停车“潮汐”时段互补效应,商业停车场利用夜间空闲车位向周边居民开放,实现居民停车、企业获利的“双赢”效果。打造“医宅”模式。鼓励在特定的时段有较多泊位的医院,在保障自身管理秩序的前提下对外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车位共享。打造“商医”模式。在推行就医停车预约的基础上,罗湖人民医院周边的金光华广场等提供了230个共享车位给就医群众,缓解群众就医停车难问题。打造“螺岭”模式。在螺岭学校试点上下学“智慧错峰预约接送”,优化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组织,增设了路边停车位和科技设备等。打造“政享”模式。引导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释放富余资源,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打造“路宅”模式。针对夜间部分小区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挖掘道路停车资源潜力。结合“创文”工作要求,增设即停即走车位或夜间临时车位,提高道路交通文明指数。打造“景区”模式。在仙湖植物园推行“预约错峰通行”机制,依托“互联网+”对进入片区机动车进行动态总量控制,提升交通通畅程度与整体文明水平。目前,500个停车场加入“共享停车计划”,可提供错峰停车位18232个,白天和夜间可提供错峰共享停车位分别有18232个和13415个;共享停车小程序共有注册用户161303个,日均点击人数1522人/次。罗湖区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据滴滴大数据平台分析统计,辖区道路交通拥堵警情同比下降30.9%,路面车辆违停数同比下降17%,为辖区群众创造了更加安全、有序、畅通的出行环境。这一探索举措得到了伟中同志的重要批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刊物《改革内参》(综合42/2021期)刊登我区停车改革经验,相关经验获推广。

(四)智慧用水监控优化独居老人守护服务

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智慧用水监控平台,积极推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合,线上预警、线下处置,技术支撑、智慧管控”,在全市率先推出智慧用水监控,及时掌握独居老人用水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预警社区,主动上门做好守护服务,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高效破解独居老人居家养老难题,获得群众广泛好评。截至12月8日共推送预警信息580条,通过线上预警、社区线下核实,均已得到有效的处置。依托“智慧水务”平台,获取试点区域的预警数据和处置情况,支持各部门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处置保障机制存在问题和触发用水量预警特殊情况,结合试点情况和老年人情况普查,逐步向全区推广,同时进一步拓展功能,提升整体能力,为独居老人“老有优养”提供更好地服务保障。

以改革强党建促治理,彰显发展新效能

(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

一是突出科技赋能、理念创新,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城区现代治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造社区治理智慧可视化平台。依托“块数据”智能底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搭建“疫情排查防控”模块及“罗湖区应急排查系统“。截至目前,罗湖区“块数据”智能底板覆盖10个街道、83个社区、1090个网格。二是突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持续推进13个先行示范社区创建。全面推广渔邨先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中国城市报》刊发《罗湖区:创建先行示范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报道》,充分肯定罗湖区以渔邨为试点积极推进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三是突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深入实施居民小区“红色基因”工程,已在全区建成505个居民小区党支部,覆盖了全区1049个小区、37个城中村,管理党员17501名,实现居民小区党的组织和工作100%覆盖。推进“红色物业”领航小区治理模式,目前已推动9个物业服务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项目洽谈对接。建设深港社会协同发展试验区,建立标准化港人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党建阵地,在全区打造11个港人服务中心,实施“港人领头雁计划”。四是突出民众诉求、为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相关问题。推进具有罗湖特色的群众诉求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市首个信访“话聊”工作室,推进重复访倒流件化解率排全市第一。

(二)“反向办”数据治理新服务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服务资源优势,创新提出“反向办”主动服务理念,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精准主动地把政策服务送到群众手中,实现“服务找人”的数据治理新服务模式。一是全方位掌握群众难点。一方面深入街道行政服务大厅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座谈交流,挖掘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积极走访民生服务和企业服务职能部门,应用政务服务数据开展深入分析,发现大量“应享未享”服务人群。二是全周期支持服务找人。建立健全大数据创新应用机制,全面整合38个部门44亿条数据,创新构建企业和群众的用户多维画像,为开展“反向办”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服务部门“一站尽管”政策管理。通过应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匹配,全面展现各部门政策申办和覆盖情况,精准定位“应享未享”福利政策的企业群众,助力服务部门定向做好线上温馨提示、推送办理指引。街道社区“一次尽办”政策服务。依托“反向办”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块数据”智能底板,融合“入块上图”基层治理要素,支持街道、社区在平台可视化辖区家庭分布和需求,做到“一次上门,多方联动,全面共享”。企业群众“一屏尽享”个性服务。“反向办”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辖区政企服务平台和智慧社区“微社区”平台,打造政策和福利计算器,实现“反向办”服务深入触达企业群众。探索AI技术应用,拓展智能服务。创新打造AI智能语音机器人,在做好定期自动电话回访事项办理情况,通过智能问询、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分拨,快速掌握“应享未享”服务人员需求和办事难点,及时做好有需要人群的上门帮办服务、有疑问人群的政策解答和时效提醒服务。三是全流程覆盖管家服务。组建政务服务党员先锋队,建立“反向办”服务线下保障体系,结合AI智能分析结果,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线下上门帮办和现场导办服务,形成“反向办”服务全闭环。首批8大领域共23项事项实现“反向办”,共为辖区内超50万人次提供服务,开展超1.5万次AI智能服务,实现“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目前,全区高龄津贴办理率由75%提升到近90%;享受老年人免费体检福利的人数同比增长超70%,享受“两癌”免费筛查人数同比增长近60%。项目获得全国第三届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十佳案例”铜奖、在第九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和2021年深圳市“党建杯”机关创新创优竞赛均获得一等奖。

(三)领导人员插手干预行为登记备案制度改革

罗湖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领导人员插手干预行为登记备案制度工作规定》,这是为有效治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插手干预行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在监督中保护干部所做的一项制度探索。对涉及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城市更新、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查处、安全生产监管、选人用人五个领域的“插手干预”情形作出明晰界定,实现了对体制内外具有职务影响力的人员约束全覆盖,切实做到对插手干预行为“逢问必录”。截至目前,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67篇,全网各类媒体平台发布和转发50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300万。《规定》出台后,在区内引发强烈反响,对插手干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六、微改革项目硕果累累

除区级重点改革工作外,区委改革办统筹协调全区的微改革、微创新工作,建立了微改革微创新项目“立项—评审—验收”工作机制。各微改革项目牵头单位将惠及民生这个主旨放在改革首位,致力于从群众身边小事入手,从百姓急难愁盼破题,通过小切口、小变革、小创新,推动实现大突破、大民生、大治理。2021年,各部门各街道申报“微改革微创新”项目68项,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深推进的良好改革局面。其中,黄贝街道的探索“党建领航街社融合”一体化民生问题治理新机制、桂园街道的打造“数”治街区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区教育局的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区妇联的“善护童心”儿童生命安全教育公益项目、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罗湖区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区民政局的“弱有众扶”——多元社会救助模式等微改革项目均取得良好成效。

七、2022年改革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也是罗湖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新定位开启新征程的实干之年、奋进之年。我们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和区委工作部署,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聚焦制约罗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谋划推出一批创新型引领型改革。要紧紧抓住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清水河重点片区、大望梧桐重点区域等重大平台建设,将产业对接、交通衔接、要素流动、科技创新等关联度高、推进难度大的改革集中协同推进,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充分发挥平台的整体效应。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土地空间、产业空间、劳动力、资本、数据、技术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创新举措。要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机制和矩阵式、网格化的企业服务架构,推出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全面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推进国企整合重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持续深化金融、教育、医疗、基层社会治理、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