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753、755,这三趟专门运输供港鲜活产品的列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趟快车”,曾经是香港与内地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从1962年到2010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三趟快车”载满祖国天南海北的丰富物产,分别从武汉、郑州、上海始发,最终停靠在当时位于深圳罗湖笋岗的原深圳北站。经过快速组织过关,第二天,这些鲜活产品便出现在香港的各个茶楼、酒店以及市民餐桌上。“三趟快车”犹如一条饱含母爱的“脐带”,将香港与祖国内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谭光耀,1960年出生,自1979年开始参与供港鲜活产品“三趟快车”保障工作。从一名普通铁路工人一路成长为原深圳北站(今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的笋岗站)站长、深圳站副站长,将职业生涯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三趟快车”事业。

一则招工消息让青春的心躁动起来,我来到了深圳罗湖

1979年,我刚十八九岁,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当时,作为返城的知识青年,未来何去何从,我很迷茫。在河源工作的父亲原本计划让我先一步回老家湖南,等自己退休后再一家团圆,但一则招工消息让我青春的心躁动起来——原深圳北站要招10名普工。那时候,铁路被称为“铁老大”,我毫不犹豫报名并顺利通过了。

上世纪早期,从内地到香港的铁路只有广深铁路一条,必须通过罗湖口岸。因此,当时罗湖在全国铁路运输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深圳当时一共有深圳站和原深圳北站两个火车站,全部建在罗湖,修建原深圳北站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三趟快车”。

千辛万苦,只为让祖国各地产品以最新鲜状态端上香港市民餐桌

民以食为天。香港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农副产品大部分由广东地区供应,广东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香港的供应情况就十分堪忧。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原对外贸易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开创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分别从武汉江岸站、郑州站、上海新龙华站始发,专门运输猪牛羊等鲜活产品,经深圳罗湖运抵香港,这就是“三趟快车”的由来。

当时,全国将对港物资供应当成一项特殊任务,供港物资一定要保证质量。以猪为例,按香港市场要求,以不同档次分为成猪、中猪,由于香港人特别喜欢吃烤乳猪,供应物资里也常常有乳猪。随着“三趟快车”开通,内蒙古的羊、黑龙江的牛、新疆的哈密瓜……内地天南海北的鲜活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香港。

鲜活产品的长途运输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为了保证猪牛的成活率,铁路部门设计了一种专门的牲畜车,四周都有缝隙,牲畜在里面可以透气,但跟车的押运员就要受苦了。几百上千公里,他们在车厢里与牲畜一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给牲畜上水。除了夏天热冬天冷,还要忍受猪牛等粪便的强烈气味。

为了让鲜活产品快速抵达香港,以最新鲜的状态端上香港市民餐桌,原深圳北站也不断创新优化组织保障。最开始,“三趟快车”没有区分干杂货、冷冻货、鲜活货等,所有产品都编排在一趟列车里。香港那边找到我们,说明他们编解能力不足,希望这边先分好类再运送过去。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原深圳北站重新安排工作流程开设专列,将每天第2班、第5班,第8班专门编排鲜活畜禽。列车到达香港后,货物可以直接送去卸车,不再需要重新解编,大大提升了周转效率。

“三趟快车”在2010年光荣退役,见证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日益紧密,以及内地高速公路网络日渐完善,深港两地通关进一步便利化。供港鲜活产品的出口,逐渐从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服务香港同胞近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在2010年光荣退役。

近半个世纪,“三趟快车”源源不断地将充足、高质量的鲜活产品运往香港,保障了香港民生稳定,进而保障了香港社会稳定,这为香港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48年里,“三趟快车”从未间断,而且最大程度抵御了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影响,充分体现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18岁来深圳,一路从普通的连接员、调度员,成长为一站之长,我见证了“三趟快车”的辉煌岁月。1979年第一次来深圳罗湖时,当时的感受是这里跟农村老家没什么两样,没曾想,却亲历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如今的罗湖早就今非昔比。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