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上升至全国第二,未来深圳高新区的发展蓝图如何?近日,《深圳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瞄准“五个高地”目标,实施“五大工程”,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卓越竞争力如何理解?全市五个园区又有怎样不同的定位?在高新区的作用下,深圳将呈现怎样的创新发展格局?《晚间报道》特邀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方琳进行解读。

到2025年初步建成

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到2025年,深圳初步建成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形成自主创新动力更加强劲、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更加凸显、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绿色发展典范效应更加彰显、开放协同引领力持续提升的发展格局。

具体目标瞄准“五个高地”:自主创新高地、新兴产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开放协同高地。其中主要指标包括: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3.67%,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为900家,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为26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为5000家,上市企业数为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820亿元,营业收入31800亿元。

同时,《规划》重点任务部署“五大工程”,包括自主创新能级跃升工程、新兴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工程、绿色低碳园区示范工程、开放协同发展引领工程等。

“卓越竞争力”体现在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等方面

如何理解“卓越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表示,《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符合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方向,是在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的基础上,把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要求,在深圳高新区具体化、具象化。

许英明认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个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要建成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需要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方面大幅提升,同时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重点从7个方面

推进“五大工程”落地实施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方琳认为,《规划》中对高新区发展提出的瞄准“五个高地”目标,将进一步推进深圳成为自主创新高地、主导产业竞争,实现一些产业集群的能级跃迁,进一步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研发机构,进一步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产城融合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与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等一些重大战略平台紧密协同,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开放协同高地。

方琳同时提出,要通过七方面来推进“五大工程”落地实施:

一是争取国家政策能够在深圳高新区先行先试;

二是设立高新区的发展专项资金;

三是优化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四是推动高新区的新一轮“扩区”,将符合条件的区域纳入高新区范围;

五是积极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建设;

六是加快高新区坪山园区的建设;

七是建立高新区各园区的综合评价体系。

深圳高新区:

“一区两核五园”引领科技创新

自2019年实现“扩区”以来,深圳国家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9.48平方公里,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等五个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形成了“一区两核五园”的发展格局,其中“两核”指的是南山园区和坪山园区。

《规划》提出,南山园区要以“扬长板、补短板、抢未来、强生态”的思路为引领,以科产教深度融合为支撑,打造具有全球领导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智核。

坪山园则以“全球研发、坪山转化”的产业创新为发展主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城。

宝安园区发挥先进制造产业基础雄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优势,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引领区。

龙岗园区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大型龙头企业集聚的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区。

龙华园区发挥综合交通条件良好、数字经济基础雄厚、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空间潜力较大的优势,打造硬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2021年,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作为众多高新区中的佼佼者,深圳高新区未来发展备受关注,随着这份《规划》发布,深圳高新区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也将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主笔 / 黄燎

记者 / 黄燎 刘美佳 杜一凡

责编 / 刘兴意 王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