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是一家领先的全球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服务的企业中包括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长期服务于多地政府进行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规划等工作,对于城市、企业发展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

针对深圳近期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郭屹有何见解?对此,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专访了郭屹。郭屹表示,深圳助企纾困政策让市场主体能够腾出手,针对自身特点和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也为深圳打造韧性城市带来了重要契机。

(何嘉琪连线郭屹)

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 

在华投资企业对市场有信心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在华投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深圳市场的信心如何?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库专家 郭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变,虽然疫情有一定反复,但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动力源,包括经济基础、信心等其实并未受到太大动摇。而且可以看到,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也一直相当稳定。

对于企业来说,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期待:

一方面,期待疫情能够尽快消散,这样无论是消费的信心指数还是生产生活等整体信心,都能恢复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和水平。

另一方面,希望国际化能重回“快车道”。深圳大部分企业属于外向型、出口型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再加速,也是很多企业和客户共同的期待。

深圳助企纾困政策

让企业“腾出手”提升竞争力

何嘉琪:疫情冲击下,不同行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是直接影响,比如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有些是遭受了负面影响但本身相对韧性较强的,像制造业等。您认为深圳近期出台的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体现了什么特色?

郭屹:很多政策解读指出是为企业减负,但我个人认为减负只是一种手段,政府出台的众多政策,其实是在引导这些企业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变化及挑战时,针对自身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进行补足。

深圳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给企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让企业可以腾出手优化重组,提升自身竞争力,重新出发。

此外,我认为助企纾困政策中,在金融支持方面,深圳政府做得非常好。金融不仅是工具和手段,更像针线,它可以将各行各业,将城市、企业、消费者等贯穿起来。目前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具有高韧性的城市,像波士顿、伦敦,它们金融手段的多样性创造了运行的基础。

企业的“双链”布局

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何嘉琪:深圳是我国外向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您认为目前深圳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方面,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郭屹:这次疫情暴露出的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型企业对工业的管理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更多还是属于战术型的,包括成本驱动型或者关系驱动型。

这也给很多供应链布局相对比较单一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都将是考验企业和政府的关键环节。

数字化及平台型生产经济

将迎来新风口

何嘉琪:所谓“危机”,也意味着危中有机。此前有专家指出,疫情也将倒逼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您觉得疫情之下,哪些行业会迎来创新机遇?

郭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需求端和供给端。

需求端方面。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数字化的创新主要缺乏场景,那时人们的用户习惯很难被改变,但是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的用户习惯被强制进行了改变。比如深圳助企纾困政策中也提到了数字化平台等,这些都是从需求端刺激出的场景和市场。

供给端方面。像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体流程进行跨行业、跨企业甚至跨地域的整合,不同企业可以共同分担整个供应链的供给环节的风险。在这个跨行业的生态圈下,平台型的生产经济就会出现新的风口。

疫情之下 

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韧性有三个方面

何嘉琪:深圳近日发布的《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深圳要成为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并推出了具体的举措。您怎么看待这一行动计划的出台?

郭屹:深圳出台的很多政策,不仅仅只着眼于当下简单的纾困或者减负,更多的是转危为机,通过这些手段和机遇带领深圳整体转型。

比如出台的新基建相关行动计划,就是提前预判了未来5-10年,深圳将向新的场景发展时,对新基建可能出现的短板进行补足。

更广义地说,很多纾困政策其实是深圳在思考如何成为国际化韧性城市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何嘉琪:您认为疫情下要打造“韧性城市”,深圳应当如何提前布局,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发力?

郭屹:谁更有韧性,谁就能更加持续地发展,韧性其实更多的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高效率地运转。

首先,在稳住经济基本面的前提下,要通过数字化等方案让城市运营更有效率;

其次,城市稳定性取决于企业稳定性,而企业稳定性取决于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我们期待看到,深圳能有越来越多企业将供应链的管理上升至战略级别,生产基地和生产要素的布局可以更加多元化、国际化。那些靠“一招鲜”走红的企业,需要进行体系化转型,需要更多的招式。

最后,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的协定、准则等随时可能变化,希望企业可以提前预判,更灵活、敏捷地适应这些变化,这也是对其韧性的一个考验。

记者 / 何嘉琪

视频剪辑 / 黄婕 陈敏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