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听到“卫星定位”这个词,但太空卫星那么多,哪颗在给我们提供定位?哪颗在发挥别的用途?哪颗又是“深圳造”?而“深圳造”卫星又有哪些优势和实力呢?

3月29日,深圳举行的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市发改委正加紧编制《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扶持计划申报指南》,真金白银支持卫星产业发展,加快把深圳打造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城市。

那么,“卫星+”,到底要做哪些加法呢?针对以上问题,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薛力军、深圳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喻独家解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

形成千亿级卫星及配套产业集群

在深圳,公交车不仅实现了精准预判到站时间,同时还可以提前规避行驶风险。这得益于去年以来,深圳巴士集团200辆公交车加装了北斗导航芯片。这颗“中国芯”,由卫星产业链上游企业深圳华大北斗自主研发。

近年来,深圳几乎每年都有一颗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且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卫星上天。以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为例,从2008年成立到现在,该公司研制和成功发射的22颗卫星均在轨成功运行,其中18颗为“深圳造”。

目前,深圳已经形成包括卫星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卫星应用等相对完善的卫星产业体系。去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牵头印发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公开征集一批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资金支持金额最高达3个亿。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将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支持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发展,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形成千亿级的卫星及配套产业集群。

大湾区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都有和航天结合的优势和机会

去年,东方红发射了两颗卫星,分别是“仰望一号”和“海丝二号”,目前它们正在发挥什么作用?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薛力军介绍,这两颗卫星都是遥感类卫星。

“海丝二号”是对地的遥感卫星,主要关注的是近岸海洋水色相关情况,包括对海洋的污染情况、叶绿素情况、海藻生成等进行监测,用来做海洋的相关环境探测。

“仰望一号”是一个天文卫星,用来看近地天体的运行,相当于是一个望远镜,是看外太空的。

目前,这两颗卫星都是通过商业的测运控公司、地球通信站、互联网和“华为云”来进行卫星管控,所有设备的监控保护以及相关数据的传输都在互联网上进行。

薛力军表示,中国航天五院在过去大半个世纪里,一直是中国航天的主力军,深圳东方红既有背靠航天主力军的技术优势、可靠性成功的案例优势,同时,也和广东地区、深圳本地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得到本地产业链的大力支持。

以此为出发点,深圳东方红打造了一套基于工业现货产品的产品体系,并且成功把这种产品体系应用在航天和卫星上,完整有效地保证卫星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关规范,这些是深圳东方红立足深圳的一个主要特点和优势。

薛力军认为,“卫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在整个城市甚至于大湾区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里,都有和航天结合的优势和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上先天数据信息获取和通讯能力比较薄弱,航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除了海洋之外,像环保、水利甚至应急管理,都离不开航天能力的加持。在深圳发布的“卫星+”应用推广材料里,专门提到一点,希望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的环节,对卫星的能力应用尽用,探索出更多向不同的领域去渗透和拓展的机会。

深圳:从一张白纸上

擘画出的“卫星“城市

近年来,全球卫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21年4月,全球各国家/机构卫星数量排名中,中国以426颗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全球卫星产业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20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比例73.05%,卫星用户种类分布中,商业卫星占比近70%。

而深圳早在2007年,便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是深圳第一家卫星企业,从2011年开始陆续研制发射了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等等……一连串飞出来的第一,也打开了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征程。

2013年,深圳编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连续7年共安排70亿元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当中就包括航空航天产业。富有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让深圳卫星产业脉络不断延伸。

目前,深圳的卫星研制领域有深圳东方红,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亚太星通,关键零部件有华大北斗、华信天线、航盛电子等,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还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2021年,“深圳十四五规划”,“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16条措施等政策相继公布,推进“新基建”,进一步加快卫星产业新布局。

政策扶持 优先采购 

深圳大力支持发展卫星产业应用

深圳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喻认为,深圳政府出台的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扶持政策,对卫星物联网领域企业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中,特别提到在应用场景上的支持,比如说智慧交通、智慧林业、智慧渔业、智慧海洋等方面,这些正好是深圳本身就具备的特色产业。

“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在政策支持上,能用尽用和国企央企政府投标的优先采购,这些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是很大的支持。”张喻说。

张喻说,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以后,深圳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深圳相关的高科技企业找到更好的市场机会、市场应用场景,协会也会主动联系一些物流企业、传统产业,为这些产业做智能化改造提升。

晚间观察:

要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城市,关键就在于这个加法,伴随着“新基建”的深入推进,构建“卫星+”创新生态,全面推动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产业,让茫茫太空中的卫星技术触手可及,更多地为商所用、为民所用,这是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正是深圳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优势。

主笔 / 杜一凡

记者 / 杜一凡、焦皎、黄燎、聂双双

责编 / 吕毓斌、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