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蛇口-云浮新港”组合港正式启动,“大湾区组合港”再添新成员。目前,组合港项目已开通16条航线,为进一步畅通国际物流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助力。

组合港有何优势?接下来,“大湾区组合港”还需要打通哪些港口?又将如何与前海“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发挥叠加效应,实现深圳港口的高质量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运输工具及物流监控科副科长邓小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进行解读。

“深圳蛇口-云浮新港”

组合港正式启动

4月27日,“深圳蛇口 - 云浮新港”组合港项目正式启动。“翔富168号”满载着大理石板材、电子产品等货物从云浮新港抵达蛇口港,搭上国际货轮发往世界各地,进一步实现“广货出海”+“江海物流”的无缝衔接。

据了解,云浮新港出口货物有5成以上都是转关至深圳西部码头进行出口。 “大湾区组合港”推行后,企业全程只需办理一次海关手续,可节省30%以上的报关成本。
此次“深圳蛇口—云浮新港”组合港线路由深圳海关、广州海关联合推出,这也是“大湾区组合港”的第16条航线。线路启动后, 受惠企业预计整体物流时间可压缩2—3天,还能减少在一线港口的仓储费等费用,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进一步提高。
大湾区新线路陆续开通

组合港项目将进一步向全国拓展

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运输工具及物流监控科副科长邓小鹏认为, “大湾区组合港”促进了湾区港口群协同发展,实现作业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最早在深圳关区内的盐田港和惠州港之间的进行试运行,后来“大湾区组合港”改革的推进,对整个湾区港口整体协同发展带来有利影响,同时对运输企业来说,可以实现从公路运输转到水路运输,能够避免公路运输成本高、污染环境等影响, “大湾区组合港”有助于整个大湾区港口群的联动发展和整个物流运输方式的体系优化。
邓小鹏表示,在大湾区范围内,还有一些港口正在推进组合港的数据对接,并在做前期通关的准备工作,预计近期还会有一些新线路开行。下一步深圳海关会向海关总署进行汇报,推进组合港项目进一步优化、拓展。
截至4月中旬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

累计进出口吞吐量达6.5万标箱

2020年底,深圳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通过共享港口代码,打通大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规则衔接,进一步促进湾区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项目启动运行以来,深圳先后开通了盐田——惠州港、蛇口——顺德新港、蛇口——顺德北滘、蛇口——南海九江等组合港线路。
据广州海关、深圳海关统计, 今年截至4月中旬,“湾区一港通”模式下累计进出口吞吐量达2.81万标箱,已超去年全年数量;“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累计进出口吞吐量达6.5万标箱。与此同时,此举实现了“湾区一港通”和“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业务模式双覆盖,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改革。
从全省范围来看,目前“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的运行线路已覆盖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珠三角主要港口城市,2021年共约10万标箱货物通过该模式通关,实现了进出口货物在港口间的自由调拨,有效盘活航运资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使自贸试验片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得以联动发展。

组合港已涉及大湾区7个城市

未来将重点发力“深港组合港”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表示, 新航线的启动预示着深圳枢纽港地位不断提升,同时说明大湾区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双统筹”背景下,“水水中转”这种闭环模式对疫情防控能够起到更好作用,同时这也是现在最经济、最高效的运输模式,更好地保证了企业复工复产和整个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目前,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组合港已经涉及大湾区内7个城市,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和大湾区各个码头之间的“组合港效益”。此外,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深港组合港”是整个组合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深圳与香港之间通过港口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发挥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
完善深圳“海铁联运”体系

这些方面着手是重点

张翼举表示,目前深圳的“海铁联运”体系比较弱,因此要进一步增强港口后方铁路基础设施的水平,提升港口的“海铁联运”比例,从而实现对整个腹地的影响;其次,在基础设施上保障港口未来的发展,包括航道、锚地以及深水泊位;最后在物流体系方面,要逐步叠加航运服务和供应链服务,提升整个航运产业的附加值。
张翼举说,前海“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是在“大湾区组合港”的基础上,发挥自贸区优势,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一带一路”的领域上,并且也叠加了贸易、金融以及供应链等服务,其实更好地提升了深圳的资源配置能力。
对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应该进一步发挥深圳在科技创新以及金融和供应链的优势,来稳定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为整个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这是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可以关注的方向。

主笔 / 杜一凡

记者 / 聂双双、杜一凡、焦皎、黄燎

责编 / 吕毓斌、殷梦